你现在的位置:首页 协会概况 协会资讯
只因一句话,22岁女儿和父亲先后跳江:别让情绪失控,毁掉孩子的一生
发布时间:2021-04-14 分类: 协会资讯 作者:云南新东方培训学校 来源:昆明新东方 点击数:1722

  最近,一则新闻看得人揪心!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    江西九江,22岁的女孩和父亲、哥哥开车乘渡船回乡。

    途中,女孩和父亲发生激烈争执,吵红了眼。

    气急之下,女孩拉开车门,冲过围栏,纵身一跃,一头扎进了滚滚江水。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    没有丝毫犹豫,没有半点留恋。

    然而,就在女孩跳江的下一刻,惊慌失措的父亲,也毫不犹豫,飞身跳进了江水,想要救起女儿。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    万幸,周围人发现后立即展开救援,父女俩双双获救。

    难以想象,父女任何一人发生意外,留下的那个人,要如何承担失去的代价。

    这件事,也深深扎痛了我的心:

    为什么,我们的父母和孩子,明明深爱,却永远互相伤害?

    为什么,我们总把最负面的情绪,宣泄在最亲近的人面前?

    为什么,我们的家庭教育,总是忽略了人命攸关的那一课——情绪教育?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情绪,是孩子一切行为的总指挥

    大人们往往低估了孩子的情绪感受能力。

    于是,将一切反常归结为孩子的任性,因而情绪失控常常引发“战争”。

    无数家庭和孩子,就毁在了这样的“情绪失控的战争”里。

    还记得上海那个从桥上一跃而下的少年吗?

    2019年一个平常的夜晚,卢浦大桥上,一辆车突兀地停了下来。

    一个17岁少年打开车门,直接跳下了车水马龙的大桥,当场丧命。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    只留下痛不欲生的母亲,和旁人对母子俩最后对话的猜测。

    有人说,少年是因为气不过被母亲责骂才轻生。

    也有人说,母亲的话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。

    但很少有人想过,这个少年选择放弃生命那一刻,她在情绪风暴里经历了什么。

    事实上,孩子人生中第一次经历强烈情绪时,他们面对的无异于狂风巨浪,单薄的人生经验,很难支撑他们做出有效应对。

    如果父母再无法给出帮助和疏导,孩子就会被情绪吞噬,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。

    同样的悲剧,还发生在2020年6月,江苏一位五年级女孩,在学校上完语文课后从教学楼四楼坠亡。

    事后,人们才知道,语文老师曾经掌掴这个孩子,还在她的作文本上给出了诸多负面评价,并在课堂上不止一次地当众批评女孩。

    最后,在羞愤难当之下,小女孩选择跳楼。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    其实,这种种悲剧的背后,都是孩子面对情绪的无所适从。

    神经科学显示,伴随着孩子的成长,大脑经历种种种变化,七八岁左右,孩子开始拥有强烈的情绪感受能力。

    然而,大脑中负责理性功能的前额叶,却要到25岁左右才会发育成熟。

    因此,在理性脑成熟前,情绪,就是孩子一切行为的总指挥。

    当负面情绪累积过多,孩子就很难平复,也很难疏通。

    如果想不出方法,排解心中积压的情绪,孩子很容易被种种情绪逼向孤立无援的绝境。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别把情绪压抑,当稳定

    我们的孩子,把情绪看得太重,却又将生死看得太轻。

    我们的父母,却缺乏对孩子情绪接纳和洞察的能力。

    在大多数父母眼中,孩子“有情绪”似乎就是一件错误的事。

    一个好孩子,一个乖孩子,一定是不爱哭,不爱闹,不爱发脾气,不会有坏情绪。

    于是,从小到大,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听过父母这样的告诫:

    你要乖乖的听话,别淘气。

    别动不动就哭,人家能行你怎么不行?

    小小年纪就发这么大脾气?长大还怎么得了!

    情绪,是一个人对事物的下意识反应,不分好坏,也不会无缘无故就自行消失。

    当我们排斥他、打压它,它就会藏得更深,然后以更有破坏力的形式摧毁我们的生活。

    一味地想让孩子克制压抑所有情绪的表达,很可能走向两种极端:

    一种是下意识地压抑情绪,变成了“讨好型人格”,另一种则是“在沉默中爆发”,动辄就失控。

    想起最近频频上热搜的马思纯。

    她曾经在微博上分享过自己罹患抑郁症的经历,并感慨道:“我要爱自己多一点,有脾气要发出来。”

    马思纯说,自己从小到大,父母给的教育都是“要乖、要听话”,于是她一直习惯于宁可委屈自己,也不麻烦别人。

    最夸张的时候,连想上厕所都不敢和司机说,生怕对方因此觉得麻烦。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    久而久之,她那些憋回去的情绪,成了挥之不去的敏感、焦虑和隐形的心理负担。

    最终,成了心理的一块顽疾。

    马思纯坦言,这一切都与自己家庭教育有关。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    发脾气,对很多父母来说,是孩子不够乖的表现。

    但换个角度来看,这是孩子在表达,在与世界沟通。

    当情绪无法表达,压在心底,等到爆发那一刻,要么伤人,要么伤己。

    所以,千万别把情绪压抑当稳定。

    你身边那个情绪被压抑的乖孩子,或许早已伤痕累累。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情绪教育的本质,是接纳

    人际关系大师约翰·戈特曼曾经提出:

    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。

    而情绪掌控能力的高低,主要看小时候孩子释放情感时,父母对他的态度。

    一个情绪从未被接纳过的孩子,是很难产生足够的安全感,去掌控情绪。

    要想做好情绪教育,爸妈们不妨从这三点着手。

    1、理解,接纳孩子的情绪

    孩子发脾气、闹情绪时,正是最需要父母的时刻,也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机会。

    与其粗暴阻止,不如把这个过程当成情绪教育的契机,引导孩子体察自己内心的感受。

    看过一个外国老爸和女儿沟通的视频。

    当时,小女孩红着脸一言不发,显然不想搭理爸爸,但老爸却是耐心地开导着女儿。

    他说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:“你不一定非得要开心,也不必强迫自己,但重要的是,你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里。”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    给孩子“生气”的权力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
    随后,这个老爸又说道:“对于生气这件事,你要接受它并且尊重它,你要学会放下;但如果你做不到,那就顺其自然,我们依然爱你。”

    “生气没什么大不了,你可以生任何人的气,只是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,因为时间太久就会出问题。”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    最后,老爸还对女儿给出了“发泄情绪”的建议:“你可以大声发泄或者拿枕头出气,你可以跺脚,只要能摆脱坏心情,你想做这些都可以。”

    短短几分钟,先让女儿学着接受情绪,再到尊重女儿的想法,最后又告诉孩子疏解情绪的方式,堪称一部情绪教育的教科书。

    其实,方法是次要的,最重要的是,在这个过程中,小女孩一定感受到了来自父亲深深的爱。

    2、用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释放情绪。

    我们常感叹现在的孩子“压力大”,动不动就情绪低落,其实游戏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情绪、释放情绪的方式。

    最简单也最百搭的游戏,就是“交换角色”。

    对于年幼的孩子,可以让他们扮演老师、医生等角色,通过最简单的角色互换,让他们有机会通过“情绪转嫁”来舒缓内心的紧张和焦虑。

    例如,对于年幼的孩子,可以在打针之前,和孩子玩上几次扮演医生的游戏,扮成医生的孩子追逐躲闪害怕的父母,用游戏化解他们内心的害怕。

    而对于年长的孩子,让他们当一回“家长”,感受一下社交中的强势地位和“安抚孩子”的重任,他们反而会发现,自己所经历的挫折不值一提,人人都会有无法掌控的事情。

    这种游戏的根本目的,并不是“玩”,而是告诉孩子,在家庭中一切都可以沟通,事情再难,爸妈也会在你身后。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    3、管理好自身的情绪。

    心理学上,有个很著名的理论:踢猫效应,揭示了坏情绪的传染过程。

    当一个人坏情绪袭来,潜意识会驱使他向比自己弱小的群体发泄情绪。

    然后,坏情绪会沿着强弱关系渐次传递,形成一条坏情绪传递链。

    这样,那个无处发泄,最弱小的“猫”,就会成为坏情绪最终受害者。

    很多时候,一个家庭中,孩子的负面情绪,也会来自父母的传导。

    就像“踢猫效应”所揭示的,当忙碌了一天疲惫不堪的爸妈回到家中,幼小的孩子往往成了“出气筒”。

    所以,要想让孩子面对情绪游刃有余,爸妈首先要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到位。

    当爸妈们能看到自己的脆弱、无奈、悲伤、愤怒,才能更好地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小情绪感同身受。

    而当爸妈真正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时,孩子所谓的“不完美”才会被接受。

    让情绪在家庭中自由流动,双方才能真正实现“情绪自由”,而这也能建立更亲近的亲子关系。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    约翰·弥尔顿说:

    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、欲望和恐惧,那他就胜过国王。

    一个人控制情绪的能力有多强,未来的路就有多长。

    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总会面临种种负面情绪,比如悲伤、比如委屈、比如愤怒……

    而这所有的悲伤都该被看见,所有的委屈都该被宽慰,所有的愤怒都该有出口。

    为人父母,为子计深远。

    做好“情绪教育”这一课,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。

昆明新东方家庭教育

    作者:居潇潇。新东方家庭教育(ID:xdfjtjy),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,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,分享可吸收、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。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