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现在的位置:首页 协会概况 协会资讯
中小学校,多大规模最合适?
发布时间:2021-05-25 分类: 协会资讯 点击数:821

中小学校,多大规模最合适? 

从规模化走向有机性

是学校转型的基本趋势之一

学校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

学校的健康生态比规模重要的多

中小学校多大规模最好?

       我曾经问过一位美国小学校长,他回答说:“如果校长能认识每一个学生就可以了。”当时我想,也许我只能认识300个学生。

       缩小办学规模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。20世纪90年代之后,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举措之一就是缩小学校规模,这是继小班教学之后的重要改革。

       我参访过美国的多所中小学校,公办学校的规模都比较小,小学一般是几百人,中学一般是1000多人,很少有超过2000人的,私立学校的办学规模更小。我参访过的日、韩学校的规模也都比较小。

       追求学校规模化是工业革命之后规模经济理论的产物。特别是在追求教育公平性的背景之下,为了让更多学生能上好学校,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主张扩大优质学校的规模,学校本身也有扩大规模的内在冲动。

       在我国,有些优质的公办中小学人满为患,千人年级、万人中学不鲜见,与此相关的是大班额,60-70人的班级也属常见。

       从教育产出来说,扩大优质学校教育规模,在特定的发展阶段无可厚非。

       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,人们逐渐认识到,教育不是工业,学校不是工厂,教育产品无法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。 如果从追求教育的卓越性维度出发,则应当缩小学校规模,从规模化走向有机性。

       学校不是企业,也不是行政性组织,应当是去行政化的有机性组织。有机性组织也称适应性组织,它的特点是低复杂性、低行政化,分权而不是集中,扁平而不是层级,灵活而不是统一,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弹性,能根据需要迅速作出调整。

       如果规模过大,学校的组织形态、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会发生变化,管理必然由简入繁,不可避免地增加管理层级,加大管理宽度,最后的结果是患上“大组织病”——层级过多,管理固化,效率低下,缺乏弹性,反应迟钝,行政化色彩加重,管理行为会多于教育行为。

       规模过大的学校无法成为有机性组织,只有规模适度的中小学校才有可能改造成高效率的有机性组织。

       缩小中小学校的办学规模,增强学校管理的有机性,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。

       超大规模中小学校要有计划地“瘦身”;较大规模学校要有意识地划分为若干小型学习社区,化大为小;适度规模或者小规模学校,要调整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,化繁为简,实行扁平化管理,减少管理层级,转变中层职能,给基层授权赋能。

       目前我国出现的一些小微学校,其组织结构简单,运行机制流畅,值得借鉴。需要注意的是,有些学校虽然是小规模,但还是大班额,这同样影响组织的有机性,需要同步减小班级学生规模。

       青岛中学《办学大纲》中明确提出:“我们将在办学过程的始终严格限定办学规模,我们深信,让学校强大的永远不是规模,而是品牌在社会中的地位。”

       青岛中学是12年一贯制学校,保持小规模和小班化,小学每个班级不超过20人,每个年级不超过100人;初中每个教学班不超过24人,每个年级不超过200人;高中每个教学班不超过24人,每个年级不超过300人。

       我们实行的组织结构,以专业化的行政服务支持教育教学,实行扁平化管理和分布式领导,管理重心下沉,给基层赋权,释放基层的活力与创造性。我们保持组织的弹性,以项目组的方式作为正式组织的有效补充,建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运行机制。

       教育发展到更高阶段,必然要从规模走向质量,从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。千人年级、万人学校的隐忧也渐次显现,大组织病不可避免。正如管理学专家彼得·德鲁克所说:“社会组织恰如生物有机体,必须保持小而精的状态。”

       当然,学校也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,规模不应当是它的目标,健康、和谐、活力、创造力才是学校有机体的价值追求。

本文发表于《中国教师报》2021年05月12日第12版